调查现代花粉沉降过程并建立花粉-植被-气候的对应关系,可以为客观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植被和气候提供重要基础。迄今为止,此类研究在全球范围已广泛开展,但是不同年代采自同一研究地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究竟能否准确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目前尚缺乏深入探讨。
国家植物园(南园)王宇飞研究团队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作,通过分析2005年和2022年采自横断山区玉龙雪山南坡文海和哈里谷的现代样品,基于花粉组合差异追踪了当地的环境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冷杉花粉丰度的显著下降和常绿栎花粉丰度的快速上升较好地指示了2005年—2022年以来研究区域的气候变暖,而蒿属花粉和陆生蕨类紫萁科孢子的增加,以及附生蕨类水龙骨科孢子的减少,表明该时间段人类活动的明显增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可能影响,而且提供了一种简易的方法用于快速评估生物多样性相对短期的变化,同时该研究提出对表层土壤样本进行长期比较研究,服务监测特定地点的植被变化。
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国家植物园(南园)姚轶锋研究员和在读博士研究生曾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姚轶锋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Stephen Blackmor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国家植物园(南园)在读博士研究生王孜宇、王宇飞研究员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Alexandra Davey博士也参与了部分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2870-025-07494-7
2005年与2022年研究区域景观对比(a-d,文海,e-h,哈里谷)
2005年与2022年主要孢粉类型丰度变化对比

